体验是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个体不同,使用感受也不能复制,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最好的体验评测就是亲自拿在手里去用它。这九款超极本中,最具争议的恐怕就是那种变形方式最合理,这种争议并没什么意义,就像《中国好声音》一样,每个选手的曲风不同,演唱方式不同,不存在可比性,但 PC 行业不是娱乐界,超极本也不是选秀,产品的终极目标就是让绝大多数人觉得好用。 用户无意识行为 还是先从转轴说起吧,这种可以变形的笔记本,我们之前闻所未闻,对于这类产品的认识,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对象,经常有网友会问哪一款变形超极本更好,“好”这个词即空洞又无味,但如果仔细琢磨的话,其实他想了解的是哪款超极本【更适合】自己,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己真的需要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而设计师关注的就是这些用户“无意识”的细节。 无意识心理学上也叫潜意识、阈下意识,佛洛依德这样解释这个概念:“关于我们每一种形成意识和反应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值”。举例来说,笔者记得台湾有一位慢行为艺术家,苦练十年让自己的动作比蜗牛还慢,一次当素描模特时,在众目睽睽下双手用极慢的速度调换了位置,下面临摹的学生居然没人发现,这就是一种无意识,在扩展一点,如果你手捧着一把瓜子来吃,吃到最后会发现手里剩的都是小的、扁的、坏的,大的完整的瓜子则是我们不过脑子的无意识选择,我们如果不提高强意识的能量时,这种无意识会占据主导。 设计师深泽直人经常举上图这个牛奶盒的例子来说明用户的无意识行为,牛奶盒的底面刚好和栏杆的小平台形状符合,人们会强迫症似的把他们对齐。藤原拓海习惯单手开车,另外一只手就这样自然的放在车窗外,车门的高度刚好适合我们搭手,这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如何在电脑类产品上找出这些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并把这些要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这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 惠普 ENVY X2 的屏幕是可以拆卸的,这样整个屏幕部分就变成了一个平板电脑,惠普把音量键设计在屏幕的背部,这可以让 X2 平板的边缘做的更薄,而无需去容纳音量键,另外一个好处是我们的双手可以轻易的够到它,食指的发力会非常轻松,拿在手中调整音量变成了一个十分自然的操作,按键上面的突起给手指很好的识别性,不用看就能掌握。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这样设计的音量键会裸露在 A 面上,如果放在包里的话,还要考虑误触等问题,所以人性化的设计往往是一个细小的调整,但背后要做的工作往往更多。 东芝 U920t 的屏幕是无法向前翻转的,可是笔者在使用的时候总是把这个忘在脑后,好几次会下意识的把屏幕向前掰,这是习惯在作祟。 功能可视化 深泽直人最知名的设计,估计就是下面这个无印良品的壁挂式 CD 机了,整个 CD 机器的外形被设计的和一个壁挂电风扇一样,最绝妙的在下面哪个线,跟电风扇的拉线开关一模一样,我们一拉这根线,整个 CD 也会转起来,透过透明的树脂保护壳,我们看到了碟片像风扇扇叶一样在旋转,这样的设计会让使用者产生共鸣,共鸣的关键就是这根开关线,这根线不用使用任何的说明,大多数人也都会知道怎么用,因为我们对电风扇的拉线开关很熟悉,脑海里已经存有了风扇的可视化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通过模仿投射到另外一件物品当中。 再来看看这个香蕉牛奶,包装盒做成了香蕉的形状,而这个包装盒的打开方式像极了我们扒香蕉的动作,我们一看就明白,这个香蕉牛奶需要从两边拉开(当然也能用吸管),不需要用剪刀,而香蕉皮上还做了黄色到青绿色的渐变,来强化我们的这种信任,这种将功能和可视化信息融合到一起的设计方式,对于首次使用来说非常必要。 之前说了,变形超极本是个全新的设备,增加平板模式和变形操作这些我们比较陌生的东西,如果你是一个电脑操作的老鸟,这些可能难不倒你,但是如果你是新手,想迅速的上手使用,就需要设备本身给自己提供一些能够参考的信息。 这一代变形本的变形方式虽然个子不同,但我们如果不看评测,直接拿来这款产品,很少有人第一时间会明白怎么操作,重新布局的机身按键,甚至我们连开关键都找不到了,而且多了物理音量键、旋转屏键,几乎都没有明显的指示说明。拿联想 Yoga 和华硕太极来说,前者是四模式工作,后者是双屏工作,前者用简化的符号语言,告诉大家产品的功能,后者则是在键盘上设置了一个屏幕切换键,来呼叫功能菜单,对笔者来说,这两种方式似乎不够简洁和直接,形式上都不如下面这个: 屏幕与 C 面之间的槽是一种“约定俗成” 当然 iPad 也有同样的问题,虽然已经做到了尽可能的简洁,但随着 iOS 系统的升级,功能还是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对按键的定义上,笔者认为 Home 键已经十分疲惫了。相同情况下,Win8 平板中的 Windows 键则要好的多。 |